从汉英语言的对比简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关于思维方式,Karl Pribram 曾指出“一个社会群体所普遍具有的思考模式,可以称为这个社会的思维方式”,“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及和睦关系之所以受到了阻碍,不仅仅是因为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其实更大程度上来说是由人们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即人们在阐释知识源和进行条理清晰的思考时所使用的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1]。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最主要工具,在反映思维的同时也间接影响了思维和思维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在其使用的语言中有着清晰体现。也没有既定的词语去描述它,直到后来人们使用the Internet(交互的网络) 来指称这一概念,甚至Tai Chi(太极) 、dim sum(点心) 、guanxi(关系) 等源于中国的词汇也在进入西方的认知范畴后,也作为外来语被直接收入英文词汇。
由此可见,语言既是思维的重要载体,其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思维的发展,同时又是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思维的拓展而不断发展。
1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 汉英语言对比分析及其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反映
长久以来学界对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分歧,综合归为五类:1) 语言、思维等同论;2) 语言决定论;3) 思维决定论;4) 语言思维各自独立;5) 语言和思维先分后合。其中以Sapir和Whorf为代表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最有影响,该假说包含“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两个基本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的“语言决定论早已是被语言学家抛弃了的话题”[2],在此不做赘述。而对主张语言影响思维的“语言相对论原则”,Whorf曾做如下说明:
我所说的“语言相对论原则”(linguistic relativity principle),……就是使用明显不同的语法的人,会因其使用的语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行为,对相似的外在观察行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也势必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不同的世界观。……从而由每一种朴素的世界观发展出一种清晰的科学世界观。……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语法导致了(caused) 科学的产生,它只是影响了(colored) 科学。科学产生于该语系之中,是因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刺激了世界上某个地区的商业、度量制度、制造业以及技术革新,而在那个地区,该语系的语言占了主导地位[3]。
个人认为,社会群体思维方式的形成是漫长而缓慢的历程,受历史、自然、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和思维的最主要工具,是思维内外传递的主要载体,无论是一种知识源的内化还是思维的外化表达或内部重构,都可能会因语言这种主要载体本身的局限性而受到限制。然而语言并非思维传递的唯一载体,当人们通过声音、图像、体验等其他途径打破语言的限制拓展思维后,又可以使用原有语言对思维进行描述和重建,从而丰富语言本身。
举例来说,“汉堡”“手机”等词起初不存在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人们对这些事物毫无概念,但当人们认识或体验这些事物后,会用语言描述思维中已形成的概念,用现有语素给新事物命名,进而丰富汉语词汇系统。在互联网诞生之初,英文中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语言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语言之间的对比可以得到体现。英语在现代西方最为通用,故选其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接下来从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表达、文字五方面将现代汉语和英语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2.1 语音
与英语相比,汉语没有复辅音,音节中元音占优势且有声调,这使汉语音节的界限分明,结构形式整齐,又因为元音是乐音,配合声调使得音节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所以汉语的语音音乐性较强,追求和谐感。而英语的复辅音打破了音节的整齐性,侧重单词个体的表现,缺乏声调变化的英语在发音时呈线性,而非汉语的面性,反映了西方的线性思维方式。
2.2 词汇
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通过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双音节词居多,还有一些四字格的成语或词语,结构整齐,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深得国人喜欢,这体现了中国人在思维上注重整体,讲求一致的特点。英语的单词音节数参差不齐,在这方面并无特别偏好。
此外,现代汉语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方式——反义复合词,即由意义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如“矛盾、动静、迟早、忘记、反正”等) 。用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语素构词表意在英语中极其少见。这种独特的构词方式正体现了中国人辩证的世界观以及在矛盾中求和谐的方法论,体现了中国人在思维上避免走极端的中庸性、模糊性、求同性的特点。
上一篇:语言与社会互动的典型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