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研究

场域化的图像形态叙事与意义生成传统汉字图像

作为建构中华文明的基石,传统汉字文化研究已成为学界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归结起来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汉字溯源的历史研究、汉字形意的阐释研究以及汉字艺术的造型语言研究。在汉字造型语言艺术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书法、篆刻、印刷文字以及民俗与装饰中美术字体等。通常,这些文字载体与艺术语言研究被长期分隔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并以泾渭分明的方式成为难以破解的“潜规则”。由朱永明、钟健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传统汉字图像艺术》一书以独特的视角与研究消解了这一潜在“规则”的限制。该书以跨学科视野与理论方法,深入探讨了人类信息、符号、语言、图像与汉字艺术生成发展关系,将书法、印刷文字与形象化、装饰化汉字艺术共同纳入到宏观的汉字文化演进史中考察和梳理,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汉字艺术宏大博厚的历史积淀,也更为生动具体地描画了汉字艺术的整体形貌。这既避免了传统上汉字艺术研究受制于不同专业领域,受限于观念差异与冲突造成的认知局限,也开拓了汉字艺术整体研究的新模式。

场域化的图像研究理念。该书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运用了场域化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整体把握汉字图像生存的历史环境与土壤,将视野深入到除图像载体形式与意义文本之外的生产形态和传播语境中,并因此建构了系统化的汉字图像艺术研究新思路,也使汉字图像艺术的社会性意义与文化价值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学理论述得以更好凸显。图像传播场域有三要素,按照吉莉恩·萝丝(Gillian Rose)的描述包括图像生产的技术性形态、图像自身的构成性形态和图像传播的社会性形态,而图像的意义表征正是在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中得以生成。这个角度与方法为汉字图像叙事表现及传播策略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作为一部以传统汉字艺术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传统汉字图像艺术》不仅突破传统研究的边界,具有总行性汉字研究的系统性特点,还将形义相生的图像话语艺术研究作为核心理念,朱永明教授明确反对长期以来将形式与意义关系置于变相割裂或二元对立状态的局限性,借助语言学与符号学方法,提出了区别于单纯形式研究的话语艺术研究新思路,不仅关注汉字图像意义的生产与传播,更关注生产中文本的形意相生的艺术语言问题,特别是视觉话语的艺术创造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图像学研究范本。

图像研究诞生于艺术史学科的一个分支,从潘诺夫斯基到贡布里希再到米歇尔,一直致力于融艺术实践与整体社会文化于一体、以寻求图像创作全部真相的工作。今天,学界已经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艺术研究已不能仅仅关注形式和意义本身,还应将图像在传播中的完整形态纳入视野,以更真实、客观地还原图像生产的意图,更合理地解释风格、形式的流变,更精确地阐释图像生发的意义,及其更为深厚的艺术真谛。例如,我们在探讨艺术作品时常常过于关注形式和主题,而有意无意忽视技术要素,但“如果不从技术性的角度考察图像,对图像的所谓研究一定是极其肤浅的;脱离图像技术的图像研究或关于图像意义的阐释,一定是一种游离于图像主体的话语构建,隐藏着过度阐释的危险。”

书名:传统汉字图像艺术作者:朱永明 钟 健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2月定价:68.00元

《传统汉字图像艺术》一书始终牢牢把握图像形态艺术的场域化研究理念,从技术性与社会性形态入手分析汉字图像的艺术构成,从技术与构成角度分析其社会背景与传播效应,从综合三种形态的关系研判中提出汉字图像符号化的语言特征,并最终从形义相生的角度阐释意义的视觉话语艺术价值。不仅运用了符号学、语言学与传播学理论方法,还结合了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恰到好处地强化了学理基础。该书每一章均有专门的篇幅来说明汉字图像生产的媒材与技术,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分析的起点。例如,在介绍文字起源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原始人类进行刻绘活动的媒材和手段,指出文字正是经济文化持续发展,材料和技术不断进步催生的。作者希望以此揭示,在人类漫长的文明演化过程中,雕刻和绘制手段与线条和图形表现几乎是并行的文化现象。在“汉字书体形式”这一章中,作者进一步表明,线条因为媒材、工具和手法的不同会产生造型与表情的变化,这为汉字书体的审美追求与工艺化应用提供了可能,也使“视觉的审美和个性化表达逐渐成为引领书写艺术的核心价值”。而在“祥瑞的吉语”章节中,作者另辟蹊径,以“载体与应用”作为本章的主题架构,却建构了图像“意义的生产与交换”的潜在的物质基础与艺术的意义,再次强调了媒材载体与制作工具是汉字图像视觉建构的基础,审美与意涵则贯穿其中。

上一篇:从黑白交响到天地氤氲我的绘画追求历程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