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研究

论舞蹈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舞蹈课以学习技巧为主,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训练的时间过多,往往容易忽略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舞蹈时以模仿为主,老师怎么示范,学生就怎么模仿。这种学习方式在舞蹈创作排练中,不能促使学生完全实现动作的情感表达,以及开展创新性学习。如何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创新融入舞蹈之中并且让舞蹈展现出学生自身特点呢?这考验舞蹈编导的综合能力,需要编导教师展现课堂语言的魅力。笔者就藏族舞蹈《林卡作巴》的创作排练过程分析舞蹈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林卡作巴》以藏族“果谐”和“堆谐”为素材,以藏民们生活中“作巴”为动机,在保留传统舞蹈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探索。通过对“作巴”“堆谐”以及“长袖”的灵活运用,为传统艺术形式拓展新的表现手段,再现了真实的藏民生活,也向人们传递了一种朴实的艺术观——藏族舞蹈文化融入到藏民的生活中,每个人既是舞蹈的创作者,也是舞蹈的传承者。

一、用坚定的语言树立创作信心

为了体现民族色彩,藏族舞蹈《林卡作巴》的编导老师特地挑选了藏汉双语教育学院的学生而非舞蹈专业学生进行排练。排练课中,编导教师提炼出主题动作后,需要在课堂上反复试验,不断打磨动作的流畅性与形象性等等。特别是以“堆谐”为素材的几组动作,藏汉双语的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在这个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身体全部机能一遍又一遍地去完成规定动作,这是个枯燥的过程。学生从热身到舞蹈,从动作的不同方位和不同角度,不同大小和不同幅度,不同层次和不同空间,在主题动作的不断变化中反复练习。编导老师在各种变化动作中选取出最满意的动作,最后再把这些动作组织起来,并加以美化。

在这种反复高强度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体能消耗很大,容易身体疲劳,同一动作的不断修改还会带来精神上的松懈。此时,教师铿锵有力的口令,积极的创作态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强有力的引领。在前期的创作排练环境下,学生看不到大段的舞段,连对于舞蹈动作的情感表达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此时,坚定的语言就像强心针,能够带给学生创作排练的激情与信心。由于是非专业学生演员,如果反复练习中还没有达到要求,学生就会有所懈怠。在出现情绪松懈的情况下,老师需要用坚定的语言鼓舞课堂士气,推动创作排练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坚定的语言是排练场上的一种必需品,铿锵的语气是排练场上最有力的号召。编导教师漂亮的动作示范能够树立起老师的威信,坚定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继续创作的信心。

二、以严谨的语言明确创作思路

在舞蹈排练中存在二度创作的环节,学生演员需要提前了解编导的创作思路。这就需要编导老师用语言表达清楚,这也是教师语言沟通能力的体现。严谨的语言不仅能反映出编导老师创作的思路,也能激起学生二度创作的欲望。严谨的语言一方面能准确地讲解创作的思路,让学生准确地领会创作意图;另一方面能清晰地讲解舞蹈动作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通过反复练习完成高质量动作。

相反,如果老师的语言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学生就会一头雾水,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无法很好地完成舞蹈动作。最后,老师和学生都不会对最终的结果感到满意,因此大家都得重新返工,如此,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这将严重影响创作排练的进度。

在人物的构思上,《林卡作巴》设计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老人,一个扎西。老人,是民间老艺术家的缩影,是一辈子从事民间舞蹈艺术的长者,是跳起“锅庄”就浑身是劲的前辈,是想把一生的舞蹈技艺都传授给年轻人的老人。扎西是年轻人的代表,他代表着热衷于学习民间舞蹈的年轻人们,代表着所有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人。

作品以老人带着扎西在园林消夏作为开头,此时一群小伙子也悄悄来到了园林(引子部分);调皮的扎西吵醒了老人的美梦,老人带着小伙子们跳起了“锅庄”(第一部分“果谐”)。“老师老师,我们今天该跳踢踏了!该跳踢踏了!”“哦哦哦,那我们一起跳踢踏吧!”老人带着小伙子们跳起了欢快的踢踏;踢踏中,大家发生了“争论”,以“作巴”开始了有趣的“争斗”,他们“斗”得焦头烂额,“逗”得妙趣横生,“比”得无限精彩(第二部分“堆谐”)。一阵嬉闹之后,老人又带着小伙子们跳起了欢快的“锅庄”,在吼声、“作巴”声、踢踏声中,伴着眼花缭乱的舞袖中,情节到达高潮(第三部分“果谐”和“堆谐”),在林卡的夏夜中,扎西在沉浸在歌舞的海洋中。

上一篇:论哈扎尔辞典中语言的歧异化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