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研究

解文本搭支架创学法语思共培策略探究

思维和语言是人类反映现实的意识形式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它们的融合构成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思维形式。在苏霍姆林斯基多方面的教育遗产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占有重要的地位。鉴于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的重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达成所谓“语思共培”题中应有之义。

一、解构文本,寻思维培养点

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从一般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然而,不管是人教版教材,还是统编教材,都没有以思维为主线构建序列。为此,教师需要解构教材,发现隐含其中的思维线索,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前四个单元为例,从课文中可以发掘出一些思维培养点,并据此设计相关问题(如表1)。这一过程中,不强求构建思维序列,更注意凸显各个学段学生思维的培养重点。

表1?

解构文章、寻找思维培养点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梳理文章的结构,凸显其逻辑关系,体会作者剪裁素材的用心,提升思维的严谨性;也可以梳理文章的情节,发现故事波澜起伏的变化,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心,提升思维的复杂性。

二、搭建支架,促思维可视化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搭建支架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语言和发展思维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一)巧用批注,记录思维轨迹

旁批式图表是指边阅读边批注时用的图表。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记录下阅读时的想法。如学习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记录对后面情节的预测以及预测的依据,清晰地勾勒预测时的思维轨迹(如图1)。之后,根据填好的图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能及时发现预测不合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升思维的有序性。

图1

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预测,顺势引导他们归纳多种预测方式:根据课题预测、借助故事的已知内容预测、联系生活中的经验预测、结合其他的阅读经验预测……由此,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善用比较,拓展思维空间

采用比较的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秘妙,提升思维水平。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其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围绕这一要素,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展开教学。

1.梳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梳理文章内容,明晰详略关系(如表2)。

表2?

2.转换图式。将表格转换成图式,能够清晰地展示文章的写作思路(如图2)。作者针对腊八、小年、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这五天进行了详写,而对前后跨度一个多月的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可见这样的详略安排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图2

3.链接课后。等明白了《北京的春节》的详略安排,也了解了当时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学生将其与课后“阅读链接”中的《除夕》进行比较(如图3),进一步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感受作家热爱家乡、热爱家乡风俗的情感。浏览课后阅读链接:从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将斯妤的《除夕》与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图3

4.追问发现。同是过年,北京和闽南两地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为什么两地的食品等有许多不同呢?虽然大家同属于中华民族,但是生活的地方不同,气候不同,收获的农作物也不同,饮食习惯等就会不同。这就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借助追问,教师很自然地揭示了单元主题。

5.比较后文。将《腊八粥》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如图4),能够发现两文在详略处理上各有千秋。由于构思不同,“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效果也具有差异。

图4

通过运用思维可视化策略,学生在学习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写作特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拓展了思维空间,提升了思维水平。

三、适创学法,助语思同发展

要想让思维和语言共同发展,势必要做一些学法方面的创新。

(一)头脑风暴:让语言在思维中创生

针对学生创意不足的现状,“创意童话创意诗”课程在每节课都安排了一个“头脑风暴”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打开思路,学会创意表达。以某次儿童诗教学为例,教学片段如下。

上一篇:高校外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摭探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