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校园暴力、拒绝语言冷暴力!
“有人欺负我啊,110!”,双流公安110指挥中心接线员袁先权接到了一位6岁小男孩的报警求助。“有人欺负我,呜呜呜......”声音颤抖,呜呜咽咽,让人好生心疼。
随后家长澄清,原来是“熊孩子”没吃饭,喊他背单词也不愿意背,“愤”而拨打报警电话企图“求助”。 报警真相让人哭笑不得! “你再哭,大灰狼听见了就会来吃你!” “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把你抓走!” “你再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怎么这么笨?”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这些,都是父母恐吓责骂孩子的常规用语。 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孩子有时候确实是一件劳心劳神的事。有时候孩子淘气、不听话确实会令家长很无奈。于是,“吓唬”成了家长惯用的一种“教育手段”。 家长们之所以热衷于恐吓教育,是因为这招真的太有效了:只不过短短一句话,就可以让孩子乖乖听话,比起耐心地讲道理,吓唬孩子真的是很简单高效了! 生活中,家长们的另一种做法是“打骂”孩子。家长们一厢情愿的认为是为了他们好,是对他们负责的表现。他们以为孩子还小,挨了骂之后不会记在心上,于是\"坏孩子\"、\"笨死了\"、\"你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等恶语便不加思考地抛向孩子。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天性纯真善良,他们幼小的心灵最容易受到伤害。 恐吓打骂教育背后,孩子究竟能收获到什么呢?可能只有无止境的恐惧和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有一种暴力,不会给孩子留下伤痕,却能毁掉他们一生, 这种暴力叫与语言暴力。
关键词: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而低龄语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卫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语言暴力就属于这一类。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 却不曾想,语言这种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这些极端的话语会重重刺伤孩子稚嫩的心灵,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尊严和自信心,甚至给孩子一生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有些孩子甚至因此结束自己年幼的生命。 据专家调查和研究发现,孩子的自我认识水平很低,他们主要是根据别人,尤其是心目中崇拜的老师或父母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如此一来,上述这些具有\"权威性\"的评价,使他们深信不疑,并且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不知不觉中按\"坏孩子\"的标准行事,长此以往,就可能变成真正的\"坏孩子\"了。 人是语言化的动物,这意味着,语言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的价值感、个性特征,以及诸多的心理伤害,很多时候是在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 语言暴力怎么可能伤害到孩子身体呢?
以下两项研究,可能会让你对语言暴力的伤害,有新的认知。 1、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2、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 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 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 “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 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上一篇:母亲生病,大夫告诫不能吃肉,儿子悄悄告诉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