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研究

浅析侗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走入侗族地区,处处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享誉海内外的侗寨文化独树一帜。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侗族文化中的语言、服饰、建筑及歌舞等极具特色。

侗族文化基本现状

侗语。侗语是侗族人的母语,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侗族文化内涵,已流传有1300余年,直接记录与传承侗族优秀文化,但至今没有文字,只是侗族群众在工作、生活中口口相传。笔者调查了1000名10周岁至60周岁的侗族群众,能够讲一口流利侗语的占79.8%,且大部分是25周岁以上人员;能听懂一点但不会讲的人占10.2%,基本上是30周岁以下人员;既听不懂又不会讲侗语的人占10%,大部分是25周岁以下人员。

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最具特色的要算侗锦,侗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妇女以织锦为载体,展示着她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编织技巧。笔者从调查100名20周岁至60周岁的农村妇女中发现,会侗锦织造技艺的妇女占51.3%,而且90%是45周岁至60周岁的人员,40周岁以下会侗锦织造技艺的妇女不到8%,侗锦织造技艺的教育与传承已迫在眉睫。

族建筑。侗族地区随处可见鼓楼、风雨桥、凉亭、吊脚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真正会侗族建筑技艺的群众不到万分之五。目前,由于老工匠师傅年纪老化,侗族木建筑工艺呈后继乏人态势。

侗族歌舞。侗族地区民间歌舞文化极为丰富,素有歌舞之乡、侗戏之乡、芦笙之乡等誉称。特别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人合唱,目前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调查发现,目前会侗戏的年轻人不多,会制作芦笙这一乐器的人还不到万分之一,因此,芦笙制造这一工艺也到了濒危的境地。

侗族文化面临危机的原因

侗族文化自身存在的不足。侗族语言至今仍然没有形成规范性的文字,即使个别地方编辑了一些侗族日常用语,也没有什么规律性,很难看懂与记忆。

现代文化的冲击。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人员流动性显著增强,现代文化对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前所未有。

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侗族地区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慢慢淡漠了本民族的一些文化。

侗族文化传承的措施及方法

加快推进民族语言编纂工作。语言是侗族文化教育与传承的关键所在,加快民族语言的研究与编纂工作已迫在眉睫。

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一方面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和开展民族文化研讨交流;另一方面加强对民族地区人才的集中培训。建议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国家培训大数据平台,每年对民族地区优秀人才进行集中培训,多开展一些民族文化研讨方面的交流,让更多的民间草根与民族专家加入到民族文化教育与研究上来。

积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民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关键是教育。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引进人才,为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另一方面要定向培养中职专业教师,聘请民间艺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加入到教育教学中来,要切实提高教师与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待遇。

有效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因势利导保护好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要坚持以“申报”促保护,积极开展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加大向上申报保护特别是申报“国保”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侗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普及,抓好侗族文化进课堂、机关干部学侗歌等工作,培养民间艺术队伍和民间绝活传人,使侗民族文化艺术薪火相传。

上一篇:【旗县市】科右前旗聋儿听力语言培训中心康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