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华字典》第12版修订背后:“打卡”释义
《新华字典》第12版修订背后
为一字跑遍全国 为一词修改十余次
增添“初心”“粉丝”“截屏”“二维码”“卖萌”“拼车”等新词新义,书的每一页都印有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能从《新华字典》APP上查看当页所有字……《新华字典》第12版一经发布,就冲上了微博热搜,话题阅读总量高达7800多万。
别看《新华字典》的“个头儿”不大,却包含70余万字、成为亿万中国人认字学字“不说话的老师”;别看《新华字典》已“70岁高龄”,却每隔几年就会“升级换代”,更新最新的知识。
《新华字典》修订要经过多少流程?如何确定增加的新词?谁来参与修订?……10月下旬,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新华字典》第12版修订的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程荣,揭秘《新华字典》修订背后的故事。
修订字典过程体会工匠精神
接到《新华字典》第12版的修订任务,程荣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状态:责任重大,压力也大,虽然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修订字典这件事从来都是越做胆子越小。
事实上,程荣与《新华字典》修订工作的渊源由来已久。从1956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作为编修责任单位,开始主持《新华字典》的修订。2002年初,语言研究所决定进行第10版修订,程荣成为了此次修订的主持人。此后,她又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江蓝生先生参与主持了第11版的修订。
《新华字典》第12版的修订自2013年6月开始筹备,于2015年正式规划并逐步启动,直至2020年8月正式亮相。筹备时间近两年,全部时间长达七年。对此,程荣表示,准备工作做得越充足,在实际的修订中遇到的困难就会越少,修订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我们前期要学习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搜集整理新资料,对之前修订的遗留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对所涉学科最新成果、专家和读者意见分析汇总,对第11版与国家各项规范标准及规定做差异比对等等。”在充分的准备之后,作为此次修订的主持人,程荣要提出修订方案,主要包括修订计划、基本思路、修订内容、操作规程、运作方式等。
此后,经过有重点的多方征求意见,对修订方案试运行,根据实际微调细化,最终才确定修订方案并正式运行。
在程荣看来,作为品牌辞书,《新华字典》的修订不是新编,不宜另起炉灶去改变原有的主旨风格,否则就难免会失去已有的读者群。但延续和保持原有的风格特点,不等于不能创新,推出修订版,就是为了更好地跟进时代,因此也就恰恰需要在修订中有所创新。
为了保持传承和努力创新,《新华字典》第12版修订中设有跟进汉字规范标准、增补新词新义、补正地名类字条释文、改进《部首检字表》、更新附录等几十个专项,对诸多内容进行了梳理统查和修订完善。
80后的副研究员付娜和张永伟都是第一次参加字典修订工作。付娜表示,对自己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样的修订方式,能够培养锻炼中青年参编者的责任担当意识,也便于在执行中对专项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考察了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修订主持人的指导,在各抒己见的充分讨论中,受到修订组多位老师的启发,使得像我这样的新手有着较为快速的成长。”张永伟也表示,自己在完成每个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了许多正规的训练,受益匪浅,“参与修订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完成修订工作,第12版修订组由50后、60后、70后、80后的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的人员组成,专业研究背景涉及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辞书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个方面。“《新华字典》是一本普通语文字典,各个专业都会涉及,所以我们修订组成员有着不同的研究专长。而且,在年龄上老中青都有,主要是考虑到传帮带,今后不断有优秀的中青年接续,薪火相传。”程荣表示。
为了一个字,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几千公里
“修订的大量工作不是从70万字的《新华字典》本身能完全看得到的,在《新华字典》第12版新书的背后有很多艰辛。”程荣如是说。
作为一本工具书,写进《新华字典》的每一个字都必须是准确的。而为了“准确”,修订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字典的第363页和408页,有这样一个看似着实不显眼的字“公式”,后面标注着字的读音和用法,分别是“ōu,陈~(地名,在山西省高平,‘公式’现写作‘区’,音qū)和“用于地名,邹~(在江苏省常州,今作‘邹区’)”。别看只有短短几行说明,这背后是程荣为了确定这一个字用于地名时的写法和读音,分别跑到江苏和山西两个省的乡镇做实地调查。
上一篇:Web开发的最佳编程语言——根据IEEESpectrum发布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