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研究

从跨学科视角研究中国北方汉语及民族语言(2)

北方人群接触、交流、融合了几千年,语言上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到近千年甚至几百年的尺度,北方汉语和非汉语接触的状况就比较清晰了。元朝统治者13世纪在中原汉语里曾经留下一些痕迹,如曾在北方流行的“汉儿言语”,但是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一些用法昙花一现,未能被北方“标准语”接受、吸收。而在甘肃、青海一带的汉语,受到了当地非汉语言(如属于蒙古语族的东乡语、保安语、土族语、东部裕固语,属于突厥语族的撒拉语、西部裕固语,属于藏缅语族的安多藏语等)深刻的影响,语序由动宾(VO)结构转为了宾动(OV)结构,普遍使用格标记等。有的语言受到多种语言的影响以致形成了“混合语”,如青海同仁的五屯话。五屯话受到了安多藏语和保安语的影响,使得五屯话的词汇是汉语的,但是句法却是藏语(安多)、蒙古语(保安语)和汉语的糅合体。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和历史文献告诉我们,除了藏语及其方言,甘青一带的语言均应是在14-16世纪形成的,因为根据周伟州的观点,这些新融生的群体形成于这个时期。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近几百年来,西北方言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非汉语言的某些句法表达已经深深植入汉语。

中国的历史与北方不同群体的参与、融入有重要关联。如果没有考古学提供的时空框架和物证,没有历史学提供的历史事件的线索,我们是很难厘清中国北方汉语演变的脉络和走向的。

(本文系欧盟ERC项目“甘青地区语言和人群混合”(ERC-2019-AdG,-TRAM)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欧洲科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徐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资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天使课堂:孩子语言干预过程中的5大常见误区,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