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歌演唱与语言声韵的关系
明确字音结构的特点,掌握有效的唱字方法,是民族声乐演唱者的基本功之一。字头是出字时的着力点,分别由喉、舌、齿、牙、唇(五音)部出字,一字之首的确很短,然而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一、字音结构的特点
字音念或者唱清楚与否,嘴上的劲头等,都在这字头之功。深情地说话时、大声地说话时,字音的时值都比较长。当与距离较远的人说话时,字音的时值就会更长一些,大约一字一拍,距离再远一些,可能会长达一字二拍。平时说话的人为了强调某句话的内容,或某个字的意思,都会适当地将字音时值拉长。我国有些地区的人说话尾音比较长,有时尾音字拖到了四拍长。当然,无论说、念、读、讲怎样拖长字音,也不会拉长到六拍或八拍,毕竟这就是歌唱时字音与说话时字音长度的差别。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说话时字音时值与歌唱时字音时值基本相似,或者说多数相似。例如,歌唱家郭兰英老师演唱时总是首先对字进行分析,搞清楚此字属于喉、舌、齿、牙、唇五音中的哪一类,找准咬字的着力点,然后用一定的力度唱出字头,为字腹、字尾进行铺垫。她强调“咬紧字头”,其清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字的好坏。听到郭兰英老师那亲切甜美的歌声,无不被她那扎实的歌唱功底和高深精湛的艺术修养所折服。字腹指的是韵腹,也就是主要的元音部分。
字腹是字音当中最响亮的音素,字音的延长主要在字腹上。字正首先要注意出字如何,音圆的关键就在于韵母的元音发得如何。如果某个字后面没有字尾,声音就要在字腹的元音上延长到底,不能变形。例如,发花辙、梭波辙、乜斜辙的字,是收在“直喉”,即直出不收,否则就拐到另一个音上了。
古往今来,人们对字尾的作用极为重视,而民歌对字尾的处理也是相当重视的。有字尾的字,要求歌唱时将尾音交代清楚,即“收声”之法。按照字音收声的状态,把“字尾”分成“抵腭”“穿鼻”“剑唇”“直喉”“展辅”和“闭口”六类(闭口音现仅在闽、粤客家语系的民歌中存在)。清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强调“收声”的重要性:“唯收声之法,则不但当审之极清,尤必守之有力。自出声之后,其口法一定,则过腔、转腔,音虽数折,而口之型与声所从出之气,俱不可分毫移动。”古今著名的民歌手无不遵守这一收声法则。每个字越到结束之处,口型越是不变,仍保持字的口劲,不仅可使本字清、真,下一个字的字头也更为清澈有力。
演唱民歌时强调艺术发声,口腔要略大一些,舌部略靠后一些,能运用共鸣,主要是为了增强字腹的响度。然而,必须在字音清楚的基础上提高它的响度,否则会出现声包字的现象,而不能准确传情达意。字腹在吐字归韵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字头和字尾只有依附在稳定的字腹上才能体现自身特点及存在的价值。明确字腹的发音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纠正口型,畅通气息,统一音色,克服“喊叫”或“挤卡”的发声毛病。根据汉字韵腹的发音特点,可以大致归纳为九点吐音要求:a 音字腹高位发;o 音字腹稍靠前;e 音字腹抬软腭;ê 音字腹忌扁橫;i 音字腹略变圆;u 音字腹往前送;ü 音字腹莫阻气;-i 音字腹微带笑;er音节松开嘴。
字尾收音归韵的特点跟韵辙划分的规则密切相关。根据字尾收音归韵的共同规律,可将13 辙归纳为三种收韵特点:无字尾柔和收;元音字尾流畅收;鼻音字尾堵塞收。
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作者,将汉语北方话韵母系统中凡尾音相同而韵腹中主要元音也相同或接近的字,归为一类,于是归纳出19 道韵辙。后来又以北京话为标准归纳为13 道韵辙:发花、遥条、姑苏、一七、怀来、江阳、也斜、灰堆、油求、言前、人辰、梭波、中东。字尾收音归韵的特点跟韵辙划分的规则密切相关,因此,正确掌握13 辙的收音归韵规律,对于准确完成每个字的尾音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方便记忆和运用,这里根据字尾收音归韵的共同规律将13 辙归纳为三类:一是无字尾的收韵(一七、发花、姑苏、也斜、梭波);二是i 元音字尾的收韵(怀来、灰堆、油求、遥条);三是鼻音字尾的收韵(中东、江阳、人辰、言前)。从收音方法来看,前两类属于软收音,收音线条流畅,尾音柔和;第三类属于硬收音,收音棱角明显,尾音堵塞。具体的收韵特点分述如下。
(一)无字尾音柔和收
无字尾,指的是以韵腹为结尾的字音。也就是说,字腹为音节中最后一个音素,后面再没有比它开口度小的音素了。传统的音韵学家称之为“直喉”,也叫“开尾”。
上一篇:关于硬币与纸币自循环相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