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研究

英语上位史:我是如何成为一门科学语言的


如今,科学界超过90%的论文都是用英语发表的。难道英语在学界的地位历来如此吗?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是世界范围内文化繁荣大发展的中心。当时,西欧发现了大量古代科学文献,记载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知识。学者们将这些文献从古希腊语翻译成了当时学界流行的拉丁语。因为作为天主教的语言,拉丁语的主导地位不可撼动。




几百年后,拉丁语淡出了通用语。到19世纪中期,英语、法语、德语成为科学界语言的主导。如果一名科学家想要在学界立足,学习这几种语言就成为了“必修课”,否则就很难与其他科学家正常沟通交流。要知道,科学家们之间通信频繁,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用英语写信,另一个用德语回信。


到了20世纪上半叶,德国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物理学教育中心。不仅诞生了如维尔纳?海森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玛丽亚?戈佩特?梅耶尔等科学巨匠,还吸引了很多其他国家的著名物理学家到德国的大学学习和工作。出生于奥地利的莉丝?梅特纳,出生于美国的罗伯特?奥本海默,以及出生于意大利的恩里科?费米等都曾在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科学院任职研究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改变世界科学教育格局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随着纳粹党的兴起,德国在科学界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外国学生和研究人员被拒绝通过签证进入德国。数千名犹太科学家被迫辞职。整个学术界被禁止出国交流。


莉丝?梅特纳在二战期间曾想尽办法留在柏林,因为那里有她辛苦多年建立的职业生涯。但是最终,她不得不逃亡到荷兰和瑞典。在流亡中,她曾给同为物理学家的马克斯?范?劳厄写信,讲述自己在60岁时在一个语言陌生的国家的经历。她在信中写道:“总说外语,心灵都漂泊无依。”


梅特纳内心的孤独,折射出战争对于科学发展的影响。科学家们颠沛流离,纷纷从德国和当时饱受战争蹂躏的法国转移。而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的崛起让科学界有了新的聚集地。


1942年6月,曼哈顿计划开始实施。这一工程聚集了当时除纳粹德国之外,西方国家最优秀的核物理学家,约10万人参加了这一工程。那时,优秀的科学家想做博士后,首选目的地就是美国。



如同战前的德国,学界科研热潮再次向美国转移。人们纷纷把学生送到美国去进修,从事科研工作。一方面战后的美国向科研领域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教育发展,另一方面科学家留在美国发展机会更多,报酬也更丰厚。这时,英语自然而然就成了科学界的“官方”语言。


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的科学实力也非常强大。但与美国不同的是,当时的苏联政府关闭了大多数除俄语期刊之外其他语种的科学刊物。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实力能与美国相媲美的国家,苏联科学的成果难以被其他科学家“读懂”。这让美国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危机感。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海军研究办公室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对苏联军事技术的发展表示“强烈关注”。而美国科学家也感觉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苏联科学家正在研究什么”。所以,国家开始资助期刊项目,把苏联的物理学期刊从俄语翻译成英语。


如此一来,各国科学家只需要向期刊付一笔费用,都能通过阅读美英译本来了解苏联人在做什么。到1970年左右,世界科学出版物约70%用英语编写,25%左右用俄语编写,其他语言刊物总和约占5%。如今,自然科学索引文章中用英语发表的文章已经上升到90%左右。


现在的情况是,每一名科学家都想拿自己的研究与世界交流,虽然用自己的母语发表文章表达更舒服、表述也更精准。但是没有办法,目前科学家们只有这一种语言。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事情并非永远如此。


《科学巴别塔:英语系科学圈的前世今生》作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迈克尔?戈尔丁表示,很多事情都会给目前这种以英语为主导的科学话语体系造成冲击。比如全球疫情大流行、极端气候、大规模战争等都有可能严重破坏该系统,并在别处重新形成一个围绕某个平衡点而运动的新体系。

上一篇: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语言特色门诊
下一篇:没有了

Top